在避免
油墨调色时出现色差,需要从调色前的准备、调色过程的控制、环境因素的管理及后期验证等多个环节系统把控,结合油墨特性和色彩原理,减少各类变量的干扰。以下是具体方法:

一、统一基准:减少源头差异
明确标准色样
以客户提供的实物样品或标准色卡(如潘通色卡、客户定制色卡)为唯一基准,避免依赖电子文件(如设计稿的屏幕显示色,因设备校准差异易偏色)。
若为色卡,需确认色卡型号与油墨类型匹配(如潘通有塑胶专用色卡、纸张色卡,不同基材色卡的颜色呈现不同)。
固定基础油墨批次
同一批次调色应使用同一品牌、同一批次的基础油墨(原色油墨),不同批次的油墨可能因颜料含量、分散度差异导致色相细微偏差(尤其是有机颜料油墨)。
更换油墨批次前,需先测试新批次与旧批次的色差,确认可兼容后再用于调色。
统一承印物
调色时必须使用与最终印刷相同的承印物(材质、颜色、表面处理一致),例如:
白色纸张与黄色纸张对同一油墨的显色效果不同;
光滑塑料与磨砂塑料的油墨吸收性不同,导致明度差异。
若承印物有批次差异(如纸张白度不同),需提前筛选或调整油墨适配。
二、控制调色过程:精准操作减少误差
严格按比例调配,量化记录
采用重量法(而非体积法)计量油墨用量,使用精度 0.1g 以上的电子天平,确保比例误差≤1%(尤其是小剂量调色时,微量偏差会被放大)。
详细记录调配比例(如 “黄:品红:青 = 50:30:20”),包括添加的助剂(如撤淡剂、稀释剂)用量,便于重复调配时一致。
充分混合均匀
调色时用调色刀朝同一方向搅拌,确保油墨混合至无条纹、无颗粒沉淀(尤其是含金属颜料、珠光粉的油墨,分散不均会导致局部色差)。
搅拌时间根据油墨类型调整:溶剂型油墨搅拌 1-2 分钟,双组分油墨需按要求搅拌至固化剂完全分散(可观察颜色是否均匀)。
模拟实际干燥状态
油墨湿膜与干膜颜色存在差异(如溶剂型油墨干燥后颜色变深,UV 油墨固化后略浅),调色时必须将试调油墨刮涂在承印物上,待完全干燥(按实际印刷的干燥方式处理,如烘烤、UV 固化)后再与标准色比对,避免以湿膜颜色判断。
记录干燥条件(如温度、时间、UV 功率),确保试调与生产的干燥参数一致。
三、优化环境:消除外部干扰
统一光源环境
在标准光源箱中进行调色和比对(推荐 6500K 色温,模拟自然光),避免在自然光(早晚色温不同)或普通灯光(如白炽灯偏黄、荧光灯偏蓝)下判断颜色。
光源箱需定期校准,确保照度稳定(一般 500-1000lux),避免光线过强或过弱导致色觉偏差。
控制环境温湿度
调色环境温度保持 20-25℃,湿度 50%-60%:
温度过高会导致溶剂型油墨溶剂挥发过快,影响黏度和混合均匀性;
湿度过高可能使水性油墨吸潮,或导致纸张承印物变形,影响显色。
保持操作环境清洁
调色工具(调色盘、刮刀、天平)需清洁无残留,避免前次调色的油墨污染新油墨(尤其是深色油墨混入浅色油墨中,会导致色相偏移)。
避免灰尘、纤维等杂质混入油墨,影响颜色均匀性。
四、验证与修正:提前发现偏差
小批量试印验证
调色完成后,按实际印刷工艺(如丝网目数、刮墨压力、速度)进行小批量试印,检查大面积印刷时的颜色是否与标准一致(小面积刮样可能无法反映批量印刷的墨层厚度差异)。
若试印出现色差,分析原因:墨层过厚可能导致颜色过深,可减少油墨用量或降低刮刀压力;墨层过薄则颜色偏浅,需增加色浓度或调整网版参数。
使用仪器辅助检测
对要求高的场景(如品牌 LOGO、包装主色),用色差仪测量试印样品与标准色的 ΔE 值(色差指数),通常要求 ΔE≤1(肉眼难以分辨),最大不超过 3(轻微可接受)。
通过色差仪分析 L(明度)、a(红绿)、b(黄蓝)的偏差方向,针对性调整:如 Δa 为正(偏红),需减少品红油墨比例。
留样对比
将合格的调配油墨和试印样品密封留样,标注调配日期、比例、批次,用于后续生产时的颜色基准,避免因时间推移导致记忆偏差。
五、特殊情况处理
金属色 / 荧光色:这类油墨依赖专用颜料(如铝银浆、荧光颜料),调色时需控制颜料比例(过多会导致遮盖力过强,过少则显色不足),且避免与普通油墨大量混合(会降低特殊效果)。
透明色:需在与最终应用相同的底色上测试(如印在红色承印物上的透明黄,会呈现橙红色),避免仅在白色基材上判断颜色。
批次稳定性:同一订单分多次生产时,每次调色前需用留样油墨重新比对,调整比例以抵消环境或材料的细微变化。